NEWS新闻中心
半岛.体育官网【岭南文脉】村落特征财产为广东村落文旅交融探访高质量开展途径 特征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东交出了一份让人羡慕的“成绩单”。4月29日至5月3日全省接待游客4546.1万人次,同比增长77.9%(按可比口径,下同),较2019年同期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274.4亿元,同比增长101.1%,较2019年同期增长17.7%。在丰富的文旅选择当中,找一个美丽乡村,慢慢体验乡村旅游风情,成就了许多人假期里的“诗与远方”。据初步统计,全省71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增长66.1%。
发展乡村旅游,广东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还有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优势。2023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要求,要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风光带,推动文旅特色镇村一体化发展,整合打造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创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处处生机勃勃,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青山绿水感受乡情乡韵。各地也做好“土特产”文章,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助推乡村旅游展现出强劲活力,走出一条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天我们来聚焦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瑞岭村,看这一对“芳邻”如何立足极具特色的岭南盆景产业,通过“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今年“五一”期间,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数以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精品民宿全部爆满。这让竹洞村党总支邝锐星对本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更有信心。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5月1日和5月2日,就分别有过万游客来到竹洞村体验乡村旅游。
“五一”假期,并不是竹洞村迎来的今年第一次乡村旅游火爆景象。“远瞻玉树泛珠黄,近见风铃洒馨香。”竹洞村是广州最早种植黄花风铃木的地区之一,开春后,几千株黄花风铃木争相盛开,绵延数公里,美不胜收。今年3月初,竹洞村举办的“黄花风铃节”活动,一个周末就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约150万元。
其实,在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村落里,比黄花风铃木更早为外人知晓的,是拥有100多年历史、远销国内外的竹洞盆景。不少种植盆景的村民世代承袭,从原来的种植大师变成“造景大师”,大大提升了绿色乡村产业的文化赋能。如今,一座以奇石盆景为文化背景的创意产业园正在竹洞村崛起。依托赤坭镇岭南盆景特色小镇的建设,逸翠园等一批大规模、高端化盆景园在此集聚发展。“以小盆景撬动大产业,把小盆景做成大产业”,实现了农户零星种植到家家户户皆有盆景园的转变。
走进竹洞村里的盆景园,只见姿态各异、别具一格的盆景错落分布,村民们正忙着给盆景剪裁造型。“这些盆景已经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竹洞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竹洞村盆景苗木种植总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达8000万元。
而村中曾经的“采石坑”也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鸟语花香、碧道环绕的“竹洞湖”。竹洞湖畔,以围炉煮茶、滨湖露营、亲子微盆景等为代表的“新创意”悄然兴起,竹洞湖成为美名远播的“网红”打卡点。“没想到广东的乡村环境这么好,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专门开车到竹洞湖畔赏花露营,一待就是一天!”来自广州市区的谭先生感慨道。
竹洞村也是岭南武术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家乡。据了解,2015年,洪拳获评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洪拳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内多地的洪拳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花都区、赤坭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竹洞村在洪熙官故居遗址复建洪熙官故居,修建洪熙官武术文化广场、洪熙官纪念馆,成立醒狮队与洪拳培训基地,传承洪拳武术文化,发扬洪拳武术精神,打响洪熙官家乡的名声。
赤坭镇赵超文表示,要全面打造“乡村+文旅”“乡村+休闲”“乡村+文创”生态体系,让文旅品牌“亮”起来,让乡村旅游“火”起来,让IP元素“热”起来。
据了解,通过深挖黄花风铃景区、洪熙官故居遗址、打鼓岭、时花种植基地等旅游资源,举办盆景艺术节、黄花风铃节、洪熙官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竹洞村打造乡村旅游的专属IP,吸引全国各地游客50余万人次,“盆景花木+旅游+文创”效应凸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花都赤坭盆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庄文杰认为,“三产融合”日益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其实,与竹洞村紧邻的赤坭镇瑞岭村,便是全国知名的“岭南盆景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盆景之乡”,瑞岭盆景还入选了广州市级非遗传承项目。今年3月,瑞岭村(盆景苗木)又位列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这也是该村连续两年上榜全国“超亿元村”。
瑞岭村盆景苗木种植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80%以上的村民从事盆景产业,92%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盆景,种植面积超万亩,盆景年交易额超3亿元。瑞岭盆景继承了岭南派盆景苍翠、自然、飘逸、豪放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古灵精怪”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1986年曾作为礼品赠予到访广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在今日瑞岭村,有一条古树大道。这条5公里长的道路两旁分布了近百家盆景园,可谓“一步一盆景”:一路上,古树和盆景间次分布,奇石点缀其中,苍劲豪放、自然飘逸之感扑面而来。以古树大道为轴形成“十里盆景长廊”,连片建设盆景苗木景观区域,形成“一园一美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景观格局,盆景成了瑞岭村最美的风景。枝干苍劲的九里香、绿叶婆娑的罗汉松、盘根错节的榆树……装扮一新的森汇园艺、怡翠园、金兴园艺、活林、茂林盆景园等5家精品盆景园免费对外开放。这些投资数千万、免费开放的花卉盆景艺术园,每年举办的盆景艺术节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瑞岭村姚标民表示,“要通过一个专业的市场、一个乡村工匠基地、一年一个盆景展,让一二三产业链融合水到渠成”。
近年来,一批盆景大师工作坊(室)在竹洞村、瑞岭村建成,成功吸引多批国家级、省级知名盆景大师入驻。每位盆景大师分别对应带动一批农户,帮助本地农户解答创作疑问,与当地盆景人共同创作一批高质量的盆景作品,推动盆景产业技术提升。
如今在花都赤坭,既拥有不少“古灵精怪”岭南盆景佳作,也有“缩龙成寸”的创意微景观。2022年7月25日,“花都·赤坭盆景产业研究院微景观文创中心”在园立方盆景产业区揭牌。该中心通过专家智库搭建、校企资源引荐、产业专业技术等板块为赤坭盆景全产业链赋能。
庄文杰认为,创新发展模式打响文化旅游好品牌,深化产业融合激发乡村旅游内动力,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百年传统盆景产业焕发新机,小盆景逐渐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进一步助力当地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广东地处中国最南端,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独特,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内涵层次丰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近年来,广东各地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种特色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正驶入快车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半岛.体育注册,广东有佛山市紫南村、广州市大埔围村等6个村,惠州市秋长街道、潮州市凤凰镇、河源市埔前镇等3个镇入选。至今,广东省已有45个村、6个镇入选。
2022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名单,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乡村旅游优质项目等11个项目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各地市要做好相关项目的后续支持、管理和培育工作,注重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房车营地、帐篷露营、乡村夜市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快开发乡村文创产品,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引导乡村旅游向精品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今年3月底,2022年度广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名单公布,确定龙川县等4个县(市、区)、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等27个镇、广州市花都区志惠农场等70个点为2022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示范镇、示范点。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为重要方向,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集群化发展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推出2023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第一期,广东省珠海寻觅唐家湾人文风情之旅、汕头南澳环岛公路海岛风情之旅、中山岐澳古道历史文化探寻之旅、茂名高州“甜美果海”游、梅州“探古道—赏春花—品茶韵”——梅县区赏花踏春古镇游等5条线路入选。线路串联乡村旅游点、民宿、特色餐厅、文创和旅游商品店等,以适应消费新需求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为特色亮点,有较强的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满足人民群众乡村休闲度假需求。一批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特色产品被发掘出来。
目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着力打造“粤美乡村”品牌,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不断优化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广东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半岛.体育官网、高质量发展,将广东省乡村打造成为看山见水忆乡愁的好去处。
相对于全国而言,广东乡村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传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展现的文化韧性特别强:乡村充满活力,乡村与城市的文化并未发生断裂,它们是一个连续发展体。即使是已经身处繁华都市中心的广州市的猎德村,它的宗祠文化、传统龙舟习俗等也依然传承有力。活态化传统是广东乡村旅游的强大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魅力所在。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东的乡村旅游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旅游发展主体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频率不断加大。资本、技术、信息、文化、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频繁的流动和交互。政府、公益组织、新乡贤、旅游移民、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多方介入,使得旅游振兴乡村的创新性与可能性增大。其次,现代经营理念下沉乡村,旅游集体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广东乡村已经积累了现代治理的理念和能力。再次,大量人才返乡后成为新的乡建主体,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返乡人才带回新的开发理念和生活方式,将乡村旅游嵌入到更广阔的网络中,协调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传播与守护之间的关系。
广东省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其传统和现代的协调性极具示范意义。多元文化和传统习俗处于活态化的传承和创新之中,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有助于探索广东式乡村现代化的创新道路。
围绕高质量旅游和活态化传统,我们可以从如下思路入手:一是坚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旅游持续推动广东城乡循环振兴,总结出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切实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实现旅游发展经验和成果共享。
二是强化文化联结,以“活态化传统”深化广东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植性。广东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区域内部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结,传统村落集聚的区域文化发展力更强。探索广东式的乡村现代化路径,要强化多元文化联结在广东以及大湾区的连接性,释放广东多元文化的活力,以活态化的传统来突破并超越区位限制,充分实现广东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并进。